第102章 第 102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02章 第 102 章
趙雲見到楊秋出現在自己面前的瞬間, 不禁微微發楞,完全不知此人是誰。
徐庶這邊卻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
“元直見過將軍,許久未見,將軍如今看上去愈發意氣風發, 神采奕奕, 到了年底, 恐怕就得稱呼將軍為昭王啦!”
徐庶的臉上滿是誠摯的笑意,眼神中流露出真心實意的信服。
楊秋嘴角上揚, 噙著一抹溫和的笑容, 目光輕輕掃過徐庶此時恭敬的樣子, 心中已經明了。
有時態度的轉變, 往往直接預示著未來志向的改變。
看來徐庶這次的來意是要確定留在昭國了,不過即便猜到真相, 楊秋還是按照流程問了起來。
“確定改名了,往後不再叫徐福,而叫徐庶了?”
“庶者,實乃屋下之眾也。吾觀其字形, 乃從廣、炗。炗者, 誠為光明之象征。
吾常自省,人生於天地之間,豈應獨求個人之福澤?當以仁人之心懷天下,憑己身之力為萬千百姓帶來光明,賦予希望。
是以, 吾決然改名為庶,此中飽含吾此生之宏願。
望將軍能深谙吾之赤誠, 明吾之所願,使吾得以踐行此志, 吾願效仿古之仁人志士,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萬望將軍成全!”
徐庶神色莊重肅穆,目光堅定如炬,語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此番話一出,一旁的趙雲瞬間神色凜然,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雖說與徐庶結伴同行的這半個多月裏,二人早已惺惺相惜,對這世道的看法完全一致,皆懷有宏偉的志願。
可此刻親耳聽到徐庶說出這般激昂慷慨的話語,趙雲的內心仿若澎湃不息的浪潮,湧起一陣熾熱的洶湧情感,這其實也是他始終深藏於心底的願望。
而眼前這位身材高挑、英姿颯爽的女子,原來就是昭國的女將軍,未來的昭王。
她與趙雲想象中的模樣似有不同,但又似乎更符合他對人主的期許。
沒錯,在抵達昭國之前,趙雲曾無數次在腦海中構想這位女將軍的模樣,或許會是那種霸氣威嚴、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
畢竟一介女子之身,若要統領眾多兵卒,占據如此廣袤的土地,必定是一個威嚴冷酷、無情決絕的鐵血統治者。
可是這半個月的時間裏,看到昭國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安樂祥和,他漸漸覺得那位女將軍或許並非想象中那般威嚴冷酷。
但他依然堅信,一位能在戰場上縱橫捭闔、威風凜凜的女將軍,必定會有一番淩厲逼人的霸氣和殺伐決斷的氣質。
畢竟這天下是從屍山血海中打拼而來。
在趙雲眼裏,君臨天下之人,必當於戰場之上威風凜凜,令敵聞風喪膽;於戰場之下親善有節,能傾聽下屬之議,能虛心納諫,對身旁之人尊重有禮。
而眼前的這位女將軍英氣勃勃、光彩照人,周身散發著與生俱來的王者氣度。
其並非是那種令人敬畏的霸道威嚴,反倒是洋溢著一種如春風拂面般的親善溫和,使人見之便不由自主地心生親切與信服之感。
這般獨特的氣質,令趙雲心中不禁湧起“此乃人主”的慨嘆。
此時的楊秋自然不知道趙雲內心的想法,雖說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與趙雲結識一番,但眼下和徐庶的交流顯然更為重要。
楊秋著實沒想到,徐庶這一番改名的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遠大的志向。
雖未直接言明,但言下之意已清晰地表明要加入昭國。
這種時候當然要展現出禮賢下士的風範。
“元直能有如此高遠的志向,我心甚感欣慰。昭國的宏偉願景,是願天下眾人都能吃飽穿暖,願世間萬民都能傳承華夏文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元直此願,我自然願意全力成全。
吾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如元直這般懷揣相同志願的人來到昭國,共同建立一個朗朗乾坤的盛世。”
楊秋的聲音清脆而堅定,眼神中滿溢著對未來的自信與熱忱。
此話說完,楊秋立即上前扶起行禮的徐庶,兩人相視一笑,目光中蘊含著目標一致的昂揚與激情。
而後,楊秋終於將目光轉向了徐庶身後的趙雲,微笑著問道。
“剛剛慢待了壯士,元直,還不趕快介紹一下你的朋友?”
雖說已經確定了眼前人的身份,但畢竟還需要徐庶正式介紹一番。
“將軍,此人是吾在路途當中結識的好友,他來自常山郡,名叫趙雲……”
徐庶側身讓開,向楊秋介紹道。
而經由徐庶這個中間人介紹完身份之後,趙雲立刻抱拳行禮,朗聲道。
“常山趙子龍見過將軍,今日有幸來到昭國,竟然能得見將軍尊容,實乃吾之莫大榮幸。”
趙雲身姿挺拔如松,目光炯炯有神,神情中透著恭敬與期待。
楊秋的心裏早已激動許久,趙雲的氣質長相,果然和她想象之中一樣。
其人英姿颯爽,劍眉星目,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果敢。
那挺拔的身姿仿佛能頂天立地,讓人一眼望去便覺其定能在沙場之上沖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
但眼下兩人初見,還不適宜太過熱情,楊秋按捺住內心的激動,微笑著開口道。
“子龍不必如此拘謹,既是元直的朋友,想必也是心懷天下的仁人志士。
來到我昭國,子龍可有什麽獨特見解?如今昭國一切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上上下下的官吏都頗為年輕,經驗尚淺。
雖說大家都一心想將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但恐怕也有力不從心以及用力過度的情況。
子龍這一路行來,可曾發現昭國行政有不妥之處?我也希望來往昭國的客人能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昭國未來的治理更加完善。”
畢竟人已經來了,楊秋肯定是想把對方人留下來的。
但一開始就招攬也不太合適,得徐徐圖之。
更何況,呂布剛剛還跟她悄悄告密,說這位常山趙子龍根本就沒打算加入楊家軍,那副焦急的告狀模樣讓楊秋都忍不住笑了。
所以她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表現得太過熱情,以免讓呂布他們這些老將覺得舊人不如新人。
當然,楊秋也沒有讓呂布來此,而是讓其繼續在屋子裏休息。
她此番前來,就是想要試探對方的意圖,而這一番話題果然讓趙雲興致勃□□來。
其實趙雲心中正有很多疑問,這昭國實在是有太多新奇事物了,很多東西他目前還無法理解。
但觀察下來又覺得,昭國的種種事物,似乎俱有一種新生且充滿活力的感覺。
讓人覺得與漢廷那邊暮氣沈沈的氛圍截然不同,仿佛昭國的種種都代表著未來世道的模樣。
但即便如此,趙雲天生的謹慎依然讓他想要確定一些關鍵的問題,原本他是打算自己慢慢去探尋答案的。
畢竟之前的趙雲是絕對不會想到,他會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來到楊秋面前,並且還能和這位女將軍親自面談。
這樣絕佳的機會,趙雲實在是不想輕易錯過。
因此,待楊秋問完此話之後,趙雲便毫不猶豫地開口了。
“將軍,雲心中疑問眾多,但眼下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必須擺在首位問出來。
將軍未來想要用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商人亦或者其他方法來治理天下?”
說實話,趙雲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儒家之人,畢竟他是一個武將,理論上應該算是兵家,所以他問這一個問題也不是在為儒家擔憂。
但他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自然是因為,這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
而楊秋的答案,直接關系到趙雲最終的抉擇。
若是用法家,趙雲會覺得律法太過嚴苛,百姓生活恐將艱難;若是用兵家,無休止地打仗,趙雲也覺得毫無意義,只會讓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若是用儒家,或者道家,這大漢的天下都已經嘗試過了,似乎並不能徹底治理好這個天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和隱患。
至於墨家或者其他雜家,趙雲也不清楚效果究竟如何,因為歷史上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所以他迫切地想知道楊秋的統治思想究竟是什麽。
畢竟這半個多月在昭國沿途的經歷,趙雲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至少在昭國治下的百姓,看起來人人精神飽滿,充滿活力。
似乎不再像過去那般深陷苦難和絕望之中,反而人人有衣可穿,有飯可飽。
而這一路上,越是接近昭國治下的地域,他越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最簡單的官道,趙雲就能明顯地感受到昭國和其他地方的巨大差異。
那是一條寬闊平坦、堅實無比的道路,也不知道是用什麽神奇材料修築而成的,不像其他地方泥土夯實的道路那樣坑坑窪窪,反而異常堅固平整。
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卻充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強大的行政能力和高效的組織水平。
而且一路上參與修路的人,趙雲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並非那些被強迫勞役的困苦百姓,反而個個精神抖擻,身體健壯。
空閑休息的時候,還有熱騰騰的包子饅頭可以享用,而他們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厚實保暖,聽說每日修路還有工錢發放。
趙雲在半路上也和這些人交流了許多,他了解到昭國這邊大力興修水利,高度重視農桑之事,而傳說中的糧食高產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難怪昭國才變得強大,百姓富足。
而他也見到了一些鄉裏之間的孩童們在認真學習,那些在漢廷價格昂貴、難以獲取的書籍,在昭國這裏竟然能夠在鄉裏之間發放。
在常山郡,他實在是見過太多饑餓困苦、流離失所的流民了。
一條寬敞平整的道路,庶民身上能有一件暖和的衣服,能夠吃上一頓飽飯,這件事情在漢廷那邊已經成為一件相當困難,甚至近乎奢望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時候,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日,趙雲見到的許多流民都是衣衫襤褸,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最後會因為一場大雪而被無情地凍死。
可是越是接近昭國的中心,趙雲越能深刻地感受到這裏百姓的富裕程度。
能看得出來,這邊的人們衣服整潔幹凈,見到外人到來,那眼神也不是充滿恐懼和害怕,反而是帶著好奇和觀望。
一個國家庶民百姓所展現出的活力與生氣,似乎也預示著這個地方是否擁有光明的未來。
趙雲雖然不能運用一種科學嚴謹的方法來全面總結昭國這邊的治理情況,但他也能從自己眼前所見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斷。
這裏的百姓生活狀況確實要比漢廷的庶民百姓好上太多,難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拖家帶口、不辭辛勞地投奔到這裏。
因此趙雲覺得自己也實在提不出什麽有價值的意見了,他更擅長的是兵法,學習的也是諸多兵家的知識。
對於如何治理內政,他確實不太精通。
所以,他最需要確定的事情,那就是這位女將軍究竟想要采用何種方法治理天下?
因為在他看來,這件事情至關重要。
楊秋自然不清楚趙雲所思所想,但這個問題似乎是想試探:他們的三觀是否相契合?
如果三觀不合,哪怕楊秋所推行的措施能讓百姓過得更好,估計趙雲也會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
畢竟三觀一致,大家才能相處得融洽舒適。
不過,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讓人驚訝,若是此問若由荀彧、蔡邕這類人問出,似乎更為順理成章。
畢竟這些人乃傳統士子出身,更為註重一個國家的統治思想理論。
不過細想趙雲的性格,倒也並非全然意外。
他有勇有謀,忠誠正直,心懷百姓,頗具仁者之心,故而對他而言,一個統治者采用何種思想治理天下,確為至關重要之事。
因此,楊秋覺得趙雲要的答案,其實比蔡邕這些人要簡單純粹得多。
“子龍可聽聞過拿來主義?”
字面意思其實能聽懂,可此句話究竟何意?趙雲當即搖頭。
“將軍請明言。”
“諸子百家,皆有優劣。墨者,能大興百工之業,技藝精巧,器物精良;儒者,可倡興教化之風,道德昭彰,禮儀井然;
法者,可訂立規矩之制,綱紀嚴明,秩序井然;兵者,可保強國境之安危,抵禦外侮,護佑蒼生;
醫者,可療治諸般病痛,救死扶傷,仁心濟世;農家,可令萬民飽食,倉廩充實,衣食無憂;
商者,可促貨通有無,財貨充盈……
而吾若欲使昭國民富國強,既需大興教化,以育賢良,又要強盛兵事,以固邊疆,更須施行嚴法,以正綱紀。
此外,尚應振興商業,繁榮市肆,財貨流通;修築水利,灌溉農田,旱澇無虞;重視農事,耕織有序,粟米滿倉;建立良醫之制,廣納賢能,祛病除災。
但凡能使天下百姓飽食暖衣,能讓吏治清正廉明,能令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進步的百家學說,皆可為吾所用。”
趙雲聽完此言,他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豈不是略顯混亂無序?難道沒有尤為註重的一方麽?”
“子龍,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為政之道,猶如治國之棋局,須全盤籌謀,不可偏於一隅。
天地萬物皆有平衡之理,若發展僅重單方,恰似失衡之秤,難稱輕重。
衣食住行,乃人活於這世間的本能。
若欲飽腹暖身,務必重視農桑之事;若求屋舍堅固暖和,則需工匠技藝日臻精進,屋宇軒昂,遮風擋寒;
若望出行便捷順遂,則需更為快捷平穩的牛車馬車,更為平坦堅固的道路,乃至未來更為先進的乘具。
而人生於世間,亦難免為各種病痛所困擾,倘若醫者之術不斷進步,諸多沈屙痼疾皆將有法可醫,性命得以保全。
至於兵者,若無強大軍事護衛,邊境胡人必將不斷侵擾,甚而直接侵占華夏大地,毀吾文明傳承,亂吾禮儀綱常。
然而,若一味窮兵黷武,則內政必然動蕩不安,百姓亦難以安居樂業。
若僅專註於農事,而不著力發展百工之業,又如何能使耕作之農具得以改良,又怎能發明出速度更快的石磨石碾。
故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乃吾執政之策。”
楊秋的這一番解釋,趙雲全然都聽懂了,而後恍然思索前漢之時,似乎亦是如此。
兵家、道家、法家、儒家,只要有用,皆能為天子大臣所用。
可後來卻變了模樣,究竟為何變了?趙雲一時之間難以想通緣由,他只知這天下的讀書人大多為儒者。
而眼前這位女將軍的所思所想,簡直是與天下人作對。
即便趙雲此時尚未在官場歷經磨礪,亦未在戰場建立赫赫戰功,但他對這天下的思考已頗為深刻。
“將軍所言,令我眼界大開。或許正是因將軍的所思所想,註重農桑,興百工,重商業,建百醫,才有如今昭國的繁榮昌盛之景。
然而昭國之外的地域,將軍若未來繼續征戰,恐怕將軍所行之事,不會被那些人認同,甚至會遭遇重重阻礙。
以我當下淺薄的見識,我甚至不知如何才能化解此難題?”
不得不說,趙雲實在是個思想深邃的人,哪怕尚未在官場嶄露頭角,尚未在戰場立下戰功,但他對這天下的思索已入木三分。
“子龍覺得,這天下是劉家的天下,還是士族的天下,亦或是萬千庶民的天下?”
雖說從現實角度而言,萬千庶民似乎從未被上層之人放在眼中,這天下有能量的乃是那些士族。
但以趙雲質樸的想法,他下意識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以我之見,若無萬千庶民辛勤耕耘農桑,則天下萬民皆將無飯可食,無衣可穿。
故而這天下的萬千庶民養育了我們,若無他們,這世道根本無法存續。
只是,萬千庶民力量太過微弱,似乎根本無力改變這世道。”
“子龍這話有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子龍以為楊家軍為何能在戰場上連戰連捷?僅僅只是因昭國重視農桑之事?
若糧食產量豐富,而昭國的百姓卻無田可耕,無食可吃,所有的糧食皆在官吏手中,則昭國的百姓依舊貧困交加,在戰場之上更是難以抗衡漢軍的精銳。”
趙雲不禁陷入沈思,他憶起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想起了楊家軍的分田政策。
“將軍之意是,昭國之所以強盛,是因萬千百姓分到了田地,能夠飽腹暖身,故而才能擊敗漢軍?”
楊秋微笑著點頭。
“我知曉子龍的憂慮,若以我的執政之策,諸子百家皆為吾所用,天下萬千的士族怕是大半都會與我們為敵。
然而昭國無需這些人的歸附,昭國的根基是萬千的庶民百姓。只要分田的政策始終得以施行,只要讓他們依舊能夠吃飽穿暖,這天下終歸是萬千庶民的天下。”
“可萬一漢廷那邊也開始如昭國這般分田地,也開始讓庶民們吃飽穿暖,將軍屆時還能逐鹿天下,擊敗漢廷嗎?”
趙雲這話一問出來,楊秋忍不住笑了一聲。
她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下意識的舉了一個例子。
“子龍,你是一個赤誠之人,我不拿這個問題來為難你。
若是你的宗族之人有上萬畝田地,你的親朋好友家家戶戶都有上千畝良田,此時昭國快要打過來了,而此刻能團結底下兵卒的最好方法就是給眾人分田地。
在這種性命攸關的時刻,子龍覺得你所認識的宗族之人,還有你的親朋好友,他們願意把田地都分出去嗎?”
這個問題一問出來,趙雲瞬間就沈默了下去,連他都不能保證自己有上千畝良田的時候,能把所有的田地分出去。
畢竟,總是要留個上百畝地自家吃穿,更何況他認識的親朋好友,怎麽可能會把手裏的田地讓出去分給兵卒。
哪怕明知道這種方法能夠讓萬千人團結起來,可是趙雲明白了楊秋所問。
方法都知道好,關鍵是大家做不到啊。
“那將軍是如何做到的?”
“殺戮而已。”
這世間的道理,先賢早已告知眾人。
只要吏治清正,君主賢明,官吏公正,眾人依章辦事,這世道雖說不會變成大同之世,但至少能讓世間眾人過得不那麽艱難。
所以分地之事,並非想做便能做成。
都知道這種方法能拉攏更多的人,關鍵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你這麽做,別人就會反對你。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殺戮,頑固腐朽的那批人死了,自然無人阻攔新的政策推行。
“那將軍未來也必須這般持續殺戮下去嗎?若他們團結起來,恐怕將軍所願達成會極為艱難?”
“所以有時也要韜光養晦,不可樹敵過多。待昭國實力強盛起來,屆時再逐步推進,將昭國所推行的政策逐步拓展。
打天下有時不可操之過急,因進展太快會消化不良,但太慢,又會延誤時機。
就如戰場之上,兵卒準備妥當,糧草齊備,卻並非進攻的最佳時機。
所以一切皆需等待時機。”
此時此刻,趙雲已然心悅誠服,他最大的疑問已獲答案。
昭國的執策思想,將軍對天下庶民的仁義之政,全然符合他心中理想的人主之樣。
“雖說此問或許有些喪氣,但我想問一問將軍,可曾想過此舉或許會失敗?”
“我自當竭盡全力,但若我倒下,仍會有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光明正義之士不會在我這裏消失,只會被無數後來者接替前行。
子龍,小民發如韭,剪覆生;頭如雞,割覆鳴。
這天下已然病入膏肓,正是吾輩救黎民於水火,挽大廈於將傾之時。
若不團結一致平定天下,屆時我們深陷內鬥,讓北邊的胡人有機可乘,讓我萬千子民被胡人屠戮,如此未來,你我怎能容忍?”
此問已得答案,趙雲再無任何顧慮。
要做便做轟轟烈烈的大業,要有氣吞山河之魄,要有淩雲壯志之心,而他趙雲不一直渴望尋得這樣一位改天換地的明主嗎?
於是,趙雲徑直退後一步,單膝跪地。
“吾拜見昭王,子龍願立下宏願,解救萬千蒼生於苦海。讓天下萬千生靈,平安喜樂,獲得安寧。
請昭王給雲一個機會,讓我能加入昭國,為天下百姓盡獻綿薄之力!”
楊秋未曾料到會如此之快,方才那番話全然出於真心,對趙雲坦誠相告了自己的想法。
此時見趙雲表明志向,楊秋趕忙上前將其扶起。
“子龍能加入昭國,定能讓我楊家軍如虎添翼。
子龍所願,亦是我昭國所願,楊家軍所有人都將秉承初心,救民於天下,銘記昭國建國之策。
拯救萬千百姓於水火,讓天下萬千庶民吃飽穿暖,吾將與眾人矢志不渝。”
趙雲在這一刻的加入,讓一旁等候的徐庶也展顏歡笑。
他與趙雲一見如故,如今眾人志向相同,共同為昭國效力,實乃志同道合之喜事。
因而徐庶在旁笑著開口道。
“子龍加入昭國,往後大家便是同僚了。將軍,今日喜事連連,不妨小酌一杯慶祝一番。”
這徐庶倒挺能活躍氣氛,看來徐庶和趙雲在前來的途中,已然結為親密好友。
想到不久前離開的田沖,楊秋打趣地笑了起來。
“今日自然有美酒佳肴款待諸位,不過還應再請一些人過來。
昭國近日可有不少名士在此,元直覺得把孟舉請來如何?畢竟你們這對好友許久未見了。”
這好友的說法瞬間讓徐庶身子一僵,將軍偶爾總喜歡這般促狹地打趣人。
“這倒不必了,孟舉恐怕事務繁忙,今日還是莫要請太多人為好,子龍畢竟與眾人不熟,將軍應當讓子龍先適應一下楊家軍……”
都開始拿他人作擋箭牌了,一旁的趙雲雖覺自己當下無需結識太多人,但感覺徐庶之意似乎並非在為他考慮。
“恐怕是元直不願見到孟舉吧,你二人尚未和好嗎?”
“將軍莫要再打趣於我,孟舉與我之間的糾葛,將軍不是了如指掌嗎?”
“可元直既然有心進學,蔡公現今正在昭國,孟舉又是蔡公的弟子。我實則欲讓元直前往蔡公處求學,莫非元直想要錯失此等良機?”
徐庶瞬間無言以對,那可是蔡邕,誰不想受此等名師大儒一番指點?
因此徐庶徹底被拿捏住了,楊秋笑得更加大聲了。
晚上她依舊將田沖邀請了過來,當然還有呂布、堂哥楊石、二叔三叔等。
畢竟趙雲當下尚未在戰場上建立功勳,雖說今日決定留在昭國,但楊秋覺得需先讓趙雲留在石頭哥身旁,學習一下楊家軍的軍法。
之後再安排至其他軍種熟悉楊家軍的軍事。
畢竟趙雲再如何出眾,眼下亦無能力與資歷統領一營兵卒。
所以當下還是先與眾人結識一番為宜。
當然,在這天晚上美酒佳肴結束之後,楊秋惡作劇的將田沖和徐庶的認識過程告訴了趙雲,並且善心的讓趙雲私底下不要再去問徐庶。
畢竟這事兒有點丟臉,她到現在都忘不了這兩人被野豬追著走場面呢?
因此,趙雲知道了昭國一件秘聞。
許多年之後,昭國曾經有一本野史書流傳出來,那上面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
庶與沖曾因野彘而大打出手。據傳,那野彘曾化作女妖,與庶和沖皆有情緣。
然而,這女妖作惡多端,最終被雲擊殺。庶與沖這才驚覺女子乃彘所化,後來在雲的調解之下,二人重歸於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趙雲見到楊秋出現在自己面前的瞬間, 不禁微微發楞,完全不知此人是誰。
徐庶這邊卻已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禮。
“元直見過將軍,許久未見,將軍如今看上去愈發意氣風發, 神采奕奕, 到了年底, 恐怕就得稱呼將軍為昭王啦!”
徐庶的臉上滿是誠摯的笑意,眼神中流露出真心實意的信服。
楊秋嘴角上揚, 噙著一抹溫和的笑容, 目光輕輕掃過徐庶此時恭敬的樣子, 心中已經明了。
有時態度的轉變, 往往直接預示著未來志向的改變。
看來徐庶這次的來意是要確定留在昭國了,不過即便猜到真相, 楊秋還是按照流程問了起來。
“確定改名了,往後不再叫徐福,而叫徐庶了?”
“庶者,實乃屋下之眾也。吾觀其字形, 乃從廣、炗。炗者, 誠為光明之象征。
吾常自省,人生於天地之間,豈應獨求個人之福澤?當以仁人之心懷天下,憑己身之力為萬千百姓帶來光明,賦予希望。
是以, 吾決然改名為庶,此中飽含吾此生之宏願。
望將軍能深谙吾之赤誠, 明吾之所願,使吾得以踐行此志, 吾願效仿古之仁人志士,為天下百姓謀福祉,萬望將軍成全!”
徐庶神色莊重肅穆,目光堅定如炬,語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此番話一出,一旁的趙雲瞬間神色凜然,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雖說與徐庶結伴同行的這半個多月裏,二人早已惺惺相惜,對這世道的看法完全一致,皆懷有宏偉的志願。
可此刻親耳聽到徐庶說出這般激昂慷慨的話語,趙雲的內心仿若澎湃不息的浪潮,湧起一陣熾熱的洶湧情感,這其實也是他始終深藏於心底的願望。
而眼前這位身材高挑、英姿颯爽的女子,原來就是昭國的女將軍,未來的昭王。
她與趙雲想象中的模樣似有不同,但又似乎更符合他對人主的期許。
沒錯,在抵達昭國之前,趙雲曾無數次在腦海中構想這位女將軍的模樣,或許會是那種霸氣威嚴、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
畢竟一介女子之身,若要統領眾多兵卒,占據如此廣袤的土地,必定是一個威嚴冷酷、無情決絕的鐵血統治者。
可是這半個月的時間裏,看到昭國治理下的百姓生活富足、安樂祥和,他漸漸覺得那位女將軍或許並非想象中那般威嚴冷酷。
但他依然堅信,一位能在戰場上縱橫捭闔、威風凜凜的女將軍,必定會有一番淩厲逼人的霸氣和殺伐決斷的氣質。
畢竟這天下是從屍山血海中打拼而來。
在趙雲眼裏,君臨天下之人,必當於戰場之上威風凜凜,令敵聞風喪膽;於戰場之下親善有節,能傾聽下屬之議,能虛心納諫,對身旁之人尊重有禮。
而眼前的這位女將軍英氣勃勃、光彩照人,周身散發著與生俱來的王者氣度。
其並非是那種令人敬畏的霸道威嚴,反倒是洋溢著一種如春風拂面般的親善溫和,使人見之便不由自主地心生親切與信服之感。
這般獨特的氣質,令趙雲心中不禁湧起“此乃人主”的慨嘆。
此時的楊秋自然不知道趙雲內心的想法,雖說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與趙雲結識一番,但眼下和徐庶的交流顯然更為重要。
楊秋著實沒想到,徐庶這一番改名的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遠大的志向。
雖未直接言明,但言下之意已清晰地表明要加入昭國。
這種時候當然要展現出禮賢下士的風範。
“元直能有如此高遠的志向,我心甚感欣慰。昭國的宏偉願景,是願天下眾人都能吃飽穿暖,願世間萬民都能傳承華夏文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元直此願,我自然願意全力成全。
吾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如元直這般懷揣相同志願的人來到昭國,共同建立一個朗朗乾坤的盛世。”
楊秋的聲音清脆而堅定,眼神中滿溢著對未來的自信與熱忱。
此話說完,楊秋立即上前扶起行禮的徐庶,兩人相視一笑,目光中蘊含著目標一致的昂揚與激情。
而後,楊秋終於將目光轉向了徐庶身後的趙雲,微笑著問道。
“剛剛慢待了壯士,元直,還不趕快介紹一下你的朋友?”
雖說已經確定了眼前人的身份,但畢竟還需要徐庶正式介紹一番。
“將軍,此人是吾在路途當中結識的好友,他來自常山郡,名叫趙雲……”
徐庶側身讓開,向楊秋介紹道。
而經由徐庶這個中間人介紹完身份之後,趙雲立刻抱拳行禮,朗聲道。
“常山趙子龍見過將軍,今日有幸來到昭國,竟然能得見將軍尊容,實乃吾之莫大榮幸。”
趙雲身姿挺拔如松,目光炯炯有神,神情中透著恭敬與期待。
楊秋的心裏早已激動許久,趙雲的氣質長相,果然和她想象之中一樣。
其人英姿颯爽,劍眉星目,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果敢。
那挺拔的身姿仿佛能頂天立地,讓人一眼望去便覺其定能在沙場之上沖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
但眼下兩人初見,還不適宜太過熱情,楊秋按捺住內心的激動,微笑著開口道。
“子龍不必如此拘謹,既是元直的朋友,想必也是心懷天下的仁人志士。
來到我昭國,子龍可有什麽獨特見解?如今昭國一切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之中,上上下下的官吏都頗為年輕,經驗尚淺。
雖說大家都一心想將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但恐怕也有力不從心以及用力過度的情況。
子龍這一路行來,可曾發現昭國行政有不妥之處?我也希望來往昭國的客人能提出寶貴的意見,讓昭國未來的治理更加完善。”
畢竟人已經來了,楊秋肯定是想把對方人留下來的。
但一開始就招攬也不太合適,得徐徐圖之。
更何況,呂布剛剛還跟她悄悄告密,說這位常山趙子龍根本就沒打算加入楊家軍,那副焦急的告狀模樣讓楊秋都忍不住笑了。
所以她也不能在這個時候表現得太過熱情,以免讓呂布他們這些老將覺得舊人不如新人。
當然,楊秋也沒有讓呂布來此,而是讓其繼續在屋子裏休息。
她此番前來,就是想要試探對方的意圖,而這一番話題果然讓趙雲興致勃□□來。
其實趙雲心中正有很多疑問,這昭國實在是有太多新奇事物了,很多東西他目前還無法理解。
但觀察下來又覺得,昭國的種種事物,似乎俱有一種新生且充滿活力的感覺。
讓人覺得與漢廷那邊暮氣沈沈的氛圍截然不同,仿佛昭國的種種都代表著未來世道的模樣。
但即便如此,趙雲天生的謹慎依然讓他想要確定一些關鍵的問題,原本他是打算自己慢慢去探尋答案的。
畢竟之前的趙雲是絕對不會想到,他會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來到楊秋面前,並且還能和這位女將軍親自面談。
這樣絕佳的機會,趙雲實在是不想輕易錯過。
因此,待楊秋問完此話之後,趙雲便毫不猶豫地開口了。
“將軍,雲心中疑問眾多,但眼下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必須擺在首位問出來。
將軍未來想要用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商人亦或者其他方法來治理天下?”
說實話,趙雲絕對算不上是一個儒家之人,畢竟他是一個武將,理論上應該算是兵家,所以他問這一個問題也不是在為儒家擔憂。
但他之所以關心這個問題,自然是因為,這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核心問題。
而楊秋的答案,直接關系到趙雲最終的抉擇。
若是用法家,趙雲會覺得律法太過嚴苛,百姓生活恐將艱難;若是用兵家,無休止地打仗,趙雲也覺得毫無意義,只會讓百姓飽受戰亂之苦。
若是用儒家,或者道家,這大漢的天下都已經嘗試過了,似乎並不能徹底治理好這個天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和隱患。
至於墨家或者其他雜家,趙雲也不清楚效果究竟如何,因為歷史上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所以他迫切地想知道楊秋的統治思想究竟是什麽。
畢竟這半個多月在昭國沿途的經歷,趙雲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至少在昭國治下的百姓,看起來人人精神飽滿,充滿活力。
似乎不再像過去那般深陷苦難和絕望之中,反而人人有衣可穿,有飯可飽。
而這一路上,越是接近昭國治下的地域,他越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最簡單的官道,趙雲就能明顯地感受到昭國和其他地方的巨大差異。
那是一條寬闊平坦、堅實無比的道路,也不知道是用什麽神奇材料修築而成的,不像其他地方泥土夯實的道路那樣坑坑窪窪,反而異常堅固平整。
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卻充分體現了一個國家強大的行政能力和高效的組織水平。
而且一路上參與修路的人,趙雲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並非那些被強迫勞役的困苦百姓,反而個個精神抖擻,身體健壯。
空閑休息的時候,還有熱騰騰的包子饅頭可以享用,而他們身上穿的衣服也非常厚實保暖,聽說每日修路還有工錢發放。
趙雲在半路上也和這些人交流了許多,他了解到昭國這邊大力興修水利,高度重視農桑之事,而傳說中的糧食高產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難怪昭國才變得強大,百姓富足。
而他也見到了一些鄉裏之間的孩童們在認真學習,那些在漢廷價格昂貴、難以獲取的書籍,在昭國這裏竟然能夠在鄉裏之間發放。
在常山郡,他實在是見過太多饑餓困苦、流離失所的流民了。
一條寬敞平整的道路,庶民身上能有一件暖和的衣服,能夠吃上一頓飽飯,這件事情在漢廷那邊已經成為一件相當困難,甚至近乎奢望的事情。
事實上,很多時候,尤其是到了寒冷的冬日,趙雲見到的許多流民都是衣衫襤褸,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最後會因為一場大雪而被無情地凍死。
可是越是接近昭國的中心,趙雲越能深刻地感受到這裏百姓的富裕程度。
能看得出來,這邊的人們衣服整潔幹凈,見到外人到來,那眼神也不是充滿恐懼和害怕,反而是帶著好奇和觀望。
一個國家庶民百姓所展現出的活力與生氣,似乎也預示著這個地方是否擁有光明的未來。
趙雲雖然不能運用一種科學嚴謹的方法來全面總結昭國這邊的治理情況,但他也能從自己眼前所見到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斷。
這裏的百姓生活狀況確實要比漢廷的庶民百姓好上太多,難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拖家帶口、不辭辛勞地投奔到這裏。
因此趙雲覺得自己也實在提不出什麽有價值的意見了,他更擅長的是兵法,學習的也是諸多兵家的知識。
對於如何治理內政,他確實不太精通。
所以,他最需要確定的事情,那就是這位女將軍究竟想要采用何種方法治理天下?
因為在他看來,這件事情至關重要。
楊秋自然不清楚趙雲所思所想,但這個問題似乎是想試探:他們的三觀是否相契合?
如果三觀不合,哪怕楊秋所推行的措施能讓百姓過得更好,估計趙雲也會毫不猶豫地轉身離開。
畢竟三觀一致,大家才能相處得融洽舒適。
不過,這個問題還是有些讓人驚訝,若是此問若由荀彧、蔡邕這類人問出,似乎更為順理成章。
畢竟這些人乃傳統士子出身,更為註重一個國家的統治思想理論。
不過細想趙雲的性格,倒也並非全然意外。
他有勇有謀,忠誠正直,心懷百姓,頗具仁者之心,故而對他而言,一個統治者采用何種思想治理天下,確為至關重要之事。
因此,楊秋覺得趙雲要的答案,其實比蔡邕這些人要簡單純粹得多。
“子龍可聽聞過拿來主義?”
字面意思其實能聽懂,可此句話究竟何意?趙雲當即搖頭。
“將軍請明言。”
“諸子百家,皆有優劣。墨者,能大興百工之業,技藝精巧,器物精良;儒者,可倡興教化之風,道德昭彰,禮儀井然;
法者,可訂立規矩之制,綱紀嚴明,秩序井然;兵者,可保強國境之安危,抵禦外侮,護佑蒼生;
醫者,可療治諸般病痛,救死扶傷,仁心濟世;農家,可令萬民飽食,倉廩充實,衣食無憂;
商者,可促貨通有無,財貨充盈……
而吾若欲使昭國民富國強,既需大興教化,以育賢良,又要強盛兵事,以固邊疆,更須施行嚴法,以正綱紀。
此外,尚應振興商業,繁榮市肆,財貨流通;修築水利,灌溉農田,旱澇無虞;重視農事,耕織有序,粟米滿倉;建立良醫之制,廣納賢能,祛病除災。
但凡能使天下百姓飽食暖衣,能讓吏治清正廉明,能令各行各業蓬勃發展進步的百家學說,皆可為吾所用。”
趙雲聽完此言,他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豈不是略顯混亂無序?難道沒有尤為註重的一方麽?”
“子龍,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為政之道,猶如治國之棋局,須全盤籌謀,不可偏於一隅。
天地萬物皆有平衡之理,若發展僅重單方,恰似失衡之秤,難稱輕重。
衣食住行,乃人活於這世間的本能。
若欲飽腹暖身,務必重視農桑之事;若求屋舍堅固暖和,則需工匠技藝日臻精進,屋宇軒昂,遮風擋寒;
若望出行便捷順遂,則需更為快捷平穩的牛車馬車,更為平坦堅固的道路,乃至未來更為先進的乘具。
而人生於世間,亦難免為各種病痛所困擾,倘若醫者之術不斷進步,諸多沈屙痼疾皆將有法可醫,性命得以保全。
至於兵者,若無強大軍事護衛,邊境胡人必將不斷侵擾,甚而直接侵占華夏大地,毀吾文明傳承,亂吾禮儀綱常。
然而,若一味窮兵黷武,則內政必然動蕩不安,百姓亦難以安居樂業。
若僅專註於農事,而不著力發展百工之業,又如何能使耕作之農具得以改良,又怎能發明出速度更快的石磨石碾。
故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乃吾執政之策。”
楊秋的這一番解釋,趙雲全然都聽懂了,而後恍然思索前漢之時,似乎亦是如此。
兵家、道家、法家、儒家,只要有用,皆能為天子大臣所用。
可後來卻變了模樣,究竟為何變了?趙雲一時之間難以想通緣由,他只知這天下的讀書人大多為儒者。
而眼前這位女將軍的所思所想,簡直是與天下人作對。
即便趙雲此時尚未在官場歷經磨礪,亦未在戰場建立赫赫戰功,但他對這天下的思考已頗為深刻。
“將軍所言,令我眼界大開。或許正是因將軍的所思所想,註重農桑,興百工,重商業,建百醫,才有如今昭國的繁榮昌盛之景。
然而昭國之外的地域,將軍若未來繼續征戰,恐怕將軍所行之事,不會被那些人認同,甚至會遭遇重重阻礙。
以我當下淺薄的見識,我甚至不知如何才能化解此難題?”
不得不說,趙雲實在是個思想深邃的人,哪怕尚未在官場嶄露頭角,尚未在戰場立下戰功,但他對這天下的思索已入木三分。
“子龍覺得,這天下是劉家的天下,還是士族的天下,亦或是萬千庶民的天下?”
雖說從現實角度而言,萬千庶民似乎從未被上層之人放在眼中,這天下有能量的乃是那些士族。
但以趙雲質樸的想法,他下意識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以我之見,若無萬千庶民辛勤耕耘農桑,則天下萬民皆將無飯可食,無衣可穿。
故而這天下的萬千庶民養育了我們,若無他們,這世道根本無法存續。
只是,萬千庶民力量太過微弱,似乎根本無力改變這世道。”
“子龍這話有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子龍以為楊家軍為何能在戰場上連戰連捷?僅僅只是因昭國重視農桑之事?
若糧食產量豐富,而昭國的百姓卻無田可耕,無食可吃,所有的糧食皆在官吏手中,則昭國的百姓依舊貧困交加,在戰場之上更是難以抗衡漢軍的精銳。”
趙雲不禁陷入沈思,他憶起這一路的所見所聞,想起了楊家軍的分田政策。
“將軍之意是,昭國之所以強盛,是因萬千百姓分到了田地,能夠飽腹暖身,故而才能擊敗漢軍?”
楊秋微笑著點頭。
“我知曉子龍的憂慮,若以我的執政之策,諸子百家皆為吾所用,天下萬千的士族怕是大半都會與我們為敵。
然而昭國無需這些人的歸附,昭國的根基是萬千的庶民百姓。只要分田的政策始終得以施行,只要讓他們依舊能夠吃飽穿暖,這天下終歸是萬千庶民的天下。”
“可萬一漢廷那邊也開始如昭國這般分田地,也開始讓庶民們吃飽穿暖,將軍屆時還能逐鹿天下,擊敗漢廷嗎?”
趙雲這話一問出來,楊秋忍不住笑了一聲。
她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下意識的舉了一個例子。
“子龍,你是一個赤誠之人,我不拿這個問題來為難你。
若是你的宗族之人有上萬畝田地,你的親朋好友家家戶戶都有上千畝良田,此時昭國快要打過來了,而此刻能團結底下兵卒的最好方法就是給眾人分田地。
在這種性命攸關的時刻,子龍覺得你所認識的宗族之人,還有你的親朋好友,他們願意把田地都分出去嗎?”
這個問題一問出來,趙雲瞬間就沈默了下去,連他都不能保證自己有上千畝良田的時候,能把所有的田地分出去。
畢竟,總是要留個上百畝地自家吃穿,更何況他認識的親朋好友,怎麽可能會把手裏的田地讓出去分給兵卒。
哪怕明知道這種方法能夠讓萬千人團結起來,可是趙雲明白了楊秋所問。
方法都知道好,關鍵是大家做不到啊。
“那將軍是如何做到的?”
“殺戮而已。”
這世間的道理,先賢早已告知眾人。
只要吏治清正,君主賢明,官吏公正,眾人依章辦事,這世道雖說不會變成大同之世,但至少能讓世間眾人過得不那麽艱難。
所以分地之事,並非想做便能做成。
都知道這種方法能拉攏更多的人,關鍵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因為你這麽做,別人就會反對你。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殺戮,頑固腐朽的那批人死了,自然無人阻攔新的政策推行。
“那將軍未來也必須這般持續殺戮下去嗎?若他們團結起來,恐怕將軍所願達成會極為艱難?”
“所以有時也要韜光養晦,不可樹敵過多。待昭國實力強盛起來,屆時再逐步推進,將昭國所推行的政策逐步拓展。
打天下有時不可操之過急,因進展太快會消化不良,但太慢,又會延誤時機。
就如戰場之上,兵卒準備妥當,糧草齊備,卻並非進攻的最佳時機。
所以一切皆需等待時機。”
此時此刻,趙雲已然心悅誠服,他最大的疑問已獲答案。
昭國的執策思想,將軍對天下庶民的仁義之政,全然符合他心中理想的人主之樣。
“雖說此問或許有些喪氣,但我想問一問將軍,可曾想過此舉或許會失敗?”
“我自當竭盡全力,但若我倒下,仍會有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光明正義之士不會在我這裏消失,只會被無數後來者接替前行。
子龍,小民發如韭,剪覆生;頭如雞,割覆鳴。
這天下已然病入膏肓,正是吾輩救黎民於水火,挽大廈於將傾之時。
若不團結一致平定天下,屆時我們深陷內鬥,讓北邊的胡人有機可乘,讓我萬千子民被胡人屠戮,如此未來,你我怎能容忍?”
此問已得答案,趙雲再無任何顧慮。
要做便做轟轟烈烈的大業,要有氣吞山河之魄,要有淩雲壯志之心,而他趙雲不一直渴望尋得這樣一位改天換地的明主嗎?
於是,趙雲徑直退後一步,單膝跪地。
“吾拜見昭王,子龍願立下宏願,解救萬千蒼生於苦海。讓天下萬千生靈,平安喜樂,獲得安寧。
請昭王給雲一個機會,讓我能加入昭國,為天下百姓盡獻綿薄之力!”
楊秋未曾料到會如此之快,方才那番話全然出於真心,對趙雲坦誠相告了自己的想法。
此時見趙雲表明志向,楊秋趕忙上前將其扶起。
“子龍能加入昭國,定能讓我楊家軍如虎添翼。
子龍所願,亦是我昭國所願,楊家軍所有人都將秉承初心,救民於天下,銘記昭國建國之策。
拯救萬千百姓於水火,讓天下萬千庶民吃飽穿暖,吾將與眾人矢志不渝。”
趙雲在這一刻的加入,讓一旁等候的徐庶也展顏歡笑。
他與趙雲一見如故,如今眾人志向相同,共同為昭國效力,實乃志同道合之喜事。
因而徐庶在旁笑著開口道。
“子龍加入昭國,往後大家便是同僚了。將軍,今日喜事連連,不妨小酌一杯慶祝一番。”
這徐庶倒挺能活躍氣氛,看來徐庶和趙雲在前來的途中,已然結為親密好友。
想到不久前離開的田沖,楊秋打趣地笑了起來。
“今日自然有美酒佳肴款待諸位,不過還應再請一些人過來。
昭國近日可有不少名士在此,元直覺得把孟舉請來如何?畢竟你們這對好友許久未見了。”
這好友的說法瞬間讓徐庶身子一僵,將軍偶爾總喜歡這般促狹地打趣人。
“這倒不必了,孟舉恐怕事務繁忙,今日還是莫要請太多人為好,子龍畢竟與眾人不熟,將軍應當讓子龍先適應一下楊家軍……”
都開始拿他人作擋箭牌了,一旁的趙雲雖覺自己當下無需結識太多人,但感覺徐庶之意似乎並非在為他考慮。
“恐怕是元直不願見到孟舉吧,你二人尚未和好嗎?”
“將軍莫要再打趣於我,孟舉與我之間的糾葛,將軍不是了如指掌嗎?”
“可元直既然有心進學,蔡公現今正在昭國,孟舉又是蔡公的弟子。我實則欲讓元直前往蔡公處求學,莫非元直想要錯失此等良機?”
徐庶瞬間無言以對,那可是蔡邕,誰不想受此等名師大儒一番指點?
因此徐庶徹底被拿捏住了,楊秋笑得更加大聲了。
晚上她依舊將田沖邀請了過來,當然還有呂布、堂哥楊石、二叔三叔等。
畢竟趙雲當下尚未在戰場上建立功勳,雖說今日決定留在昭國,但楊秋覺得需先讓趙雲留在石頭哥身旁,學習一下楊家軍的軍法。
之後再安排至其他軍種熟悉楊家軍的軍事。
畢竟趙雲再如何出眾,眼下亦無能力與資歷統領一營兵卒。
所以當下還是先與眾人結識一番為宜。
當然,在這天晚上美酒佳肴結束之後,楊秋惡作劇的將田沖和徐庶的認識過程告訴了趙雲,並且善心的讓趙雲私底下不要再去問徐庶。
畢竟這事兒有點丟臉,她到現在都忘不了這兩人被野豬追著走場面呢?
因此,趙雲知道了昭國一件秘聞。
許多年之後,昭國曾經有一本野史書流傳出來,那上面曾記載過這樣一段話。
庶與沖曾因野彘而大打出手。據傳,那野彘曾化作女妖,與庶和沖皆有情緣。
然而,這女妖作惡多端,最終被雲擊殺。庶與沖這才驚覺女子乃彘所化,後來在雲的調解之下,二人重歸於好。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